我是在高雄楠梓的小眷村長大的,它在10年前已被拆除了。拆除前的每一年,我都會專程回去走走。每次都會發現,熟悉的人事物都在慢慢地變得陌生,老一輩的鄰居也一個一個離開了。
人漸漸變少,房子越來越破。雖然如此至少大部分建物還在,還能藉著回憶拼湊出記憶中的成長世界。直到拆除改建後,我生長的眷村就真的完全消失不見了,但它的一切卻烙印在我記憶深處。立在村子口寫著某某新村的水泥柱、方方正正的整排房子、人字的瓦片屋頂、藍漆的紗門、隔壁伯伯罵小孩的聲音……,一切都還是那麼的鮮活。也許有時在某個地方會看到與眷村相同的建物,就會令我想起往事。而食物的味道最能喚起我的回憶,當時常吃的一些食物,現在的說法就叫做眷村菜。
其實眷村菜並不是一個菜系,它是當時配合環境跟物資所變化出來的家常菜,另外因為眷村住了大江南北各地飲食口味不同的人,互相影響及交流下,還加入了一些創新的地方菜。所以眷村菜裡就包含了南甜、北鹹、東辣、西酸各式口味,再加上周邊館子的特殊菜餚,就拼湊出來眷村菜的風貌了。
各地村子會因為單位的不同、南北的差異,在菜色及作法上有差別,但是基本款好像都差不多。過程中問了許多眷村朋友,它們的村子有些甚麼眷村菜,幾乎除了麵疙瘩外,都無法具體或完整的說出來,但當我提起某幾道菜時,也幾乎都會連聲說對~對~對~!表示大家對眷村的記憶都漸漸變淡了。
希望這本書能喚起大家對眷村的回憶,也讓大家對眷村的飲食文化有所了解。